三月最吸睛的艺术大事是神马?答案无疑是香港巴塞尔艺博会。这场被誉为“4年以来阵容最强大”的展会,汇集了35个国家及地区的239家画廊参展,为3000多名艺术家提供了展出平台,其中不乏村上隆、翠西·艾敏等大师作品。
日本艺术家宫岛达男最新作品《Time Waterfall》于展会期间每晚投射于香港标志性建筑ICC上
对比内地艺展“赠票”、“买观众”的局面,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一票难求,还吸引了小李子、宋慧乔、莫文蔚等明星VIP悉数捧场。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思考:
同样是艺展,普通展会和巴塞尔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?
艺展也拼爹
2013年,香港国际艺术展认了Art Basel当干爹(被收购),更名香港巴塞尔艺术展,成为全亚洲头号艺术盛事。而Art Basel的亲爹(母公司)则是涉猎珠宝名表、房地产、Swissbau等多金领域、市值3.7亿的瑞士上市公司MCH Group。一爹更比一爹壕,Art Basel虽称不上背景实力最雄厚的艺博会,但也足以有钱任性,各方需得给足面子,也只有马云爸爸登榜的胡润艺术榜敢跟它叫板抢头条。
不久前,MCH集团又宣布了新的进军全球的艺博会收购计划
巴塞尔重点项目“宝马艺术之旅”
巴塞尔艺术展都会计划
规模和参展作品完胜其它展会
本次的展会包括艺聚空间、艺廊荟萃、亚洲视野、艺术探新、光影现场、艺文出版六大板块。其中主展区“艺廊荟萃”(Galleries)汇集了卓纳画廊(David Zwirner)、高古轩(Gagosian)、佩斯(Pace)、Marianne Boesky Gallery和沃瑟豪斯(Hauser & Wirth)等187家画廊;“艺术探新”(Discoveries)则重点关注新晋艺术家,推出包括瓦卡斯·卡恩(Waqas Khan)、吴曾(Wu Tsang)、杰西·约翰逊(Jess Johnson)等艺术家的作品。不夸张的说,在亚洲几乎没有艺博会可以与巴塞尔的规模相当。
展会现场
村上隆作品
《Avenue de Ségur》, Bertrand Lavier
没有对比就没有杀害,与香港巴塞尔同期举办的Art Central当代艺术展明显略逊一筹,在整体水平和销售战绩上都远不及巴塞尔,也难怪各大展商为能够跻身巴塞尔展位优越感爆棚。虽然是一场商业化、市场化性质的展会,主办方却向来主张“艺术无价”的理念,推崇艺术的学术性。
《At the Havana Harbour》, Agnès Varda
《Rondelles de belle》, Arman
《Ecriture(描法)No.130531》, Park Seo-Bo
拍卖市场的晴雨表
艺术拍卖市场本就风云易变,牵一发而动全身,容易产生蝴蝶效应。而香港巴塞尔素来有拍卖市场晴雨表之称,各路收藏大佬又怎能不来打前站呢?今年的香港巴塞尔艺术作品销售情况火爆,不少画廊在VIP预展中就已大量售出,而购买的整体趋势还是以西方当代艺术为主。
不过,高昂的拍卖数字再一次受到了不少人的质疑:为何一个艺术家随便的几笔图画就能卖出那么高的价钱?艺术作品是有市无价还是有价无市?这些天价作品的价值,到底是怎样评估出来的?
《In Solitude》, Tracy Emin, 180万英镑
《At the Park》, 费尔南多·博特罗, 130万美元
三月的艺术市场风头被香港巴塞尔占尽。不管是商业者巨大的市场阴谋,还是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,它都无疑是成功的。